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化建设 >> 正文

社会公共数据赋能高校业务的应用场景探索

作者:时间:2022-05-24点击数:

为进一步深化校内“一网通办”改革成效,助力校园数字化转型,上海海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引入社会资源,融合社会数据,建设了校外人员入校及“随申码”校内通行两个应用场景,探索了业务融合新模式。

图片

上海海事大学(图源学校官博)

现状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市教委发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和《上海教育数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要推动数据归集整合,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共享开放,发挥数据价值。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一网通办”实现人员注册与身份核验、各类数据互联互通,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的数据打通提供了有利土壤。

上海海事大学积极响应上海市“一网通办”建设理念,推进数据融合,实现流程再造,全面深化校园信息化治理。

2018年学校启动网上办事中心建设,各职能部门全面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工作。

2019年-2020年,学校召开网上办事中心建设推进会,高度关注师生需求,形成协同通办的网上办理机制。

2021年,学校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推动校园数字化转型。

问题

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开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逐步从基础应用层面转向数据应用层面,并且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化服务局限于学校内部,社会服务未进入校园、校园也未能向社会提供服务。

高校的信息化应用因为种种原因局限于服务师生,资源没有得到深度利用。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高校的资源应向社会开放,社会也应积极为高校提供支撑。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校园采取半封闭式管理,师生疫情信息需要社会数据提供支撑。

在此条件下,如何利用社会资源,融合社会数据,探索数字化转型下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场景,拓展校园信息化应用,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新挑战。

上海海事大学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积极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教委团队合作交流,设计了校外人员入校申请和“随申码”校内通行两个应用场景。

场景一:校外人员入校申请

1.应用场景

疫情防控形势下,校外人员入校涉及申请、审核、核验的过程。传统方式由校内老师收集人员信息并代为线上报备,或通过发送链接、关注学校公众号等方式由校外人员自行填写。

此两种方式均存在校外人员身份认证、校验困难的问题,且存在个人基础信息重复提交的情况,不够简便、安全。

为此,海大将校内“一网通办”平台“网上办事中心”接入上海市“随申办”App,校外访客可实名登录“随申办”访问海大办事中心,使用“校外人员入校申请”服务自行申请入校,校内负责人只需审核即可。

校外人员填写申请时,系统自动对接用户基础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得到用户授权后,系统可以从市大数据中心获取随申码及近期核酸检测报告信息,精准掌握健康状况。

若申请人授权使用电子证照,申请人可以在校园门口完成体温检测等疫情防控步骤后,凭人脸自助入校。整个应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 应用过程示意图(点击放大查看)

2.方案实现

与“随申办”App的对接需要以下技术的支撑:

· 增加人员类别。基于学校前期的人员数据治理工作,在学校人员中心新增“校外人员”这一类别,则校外访客的信息就可以作为一种数据类型存在于学校人员信息库中,可按需分配相应权限。

· 动态添加人员。用户经“随申办”访问“网上办事中心”时,后台将在学校人员信息库中检索用户信息,若用户存在则可顺利访问,若用户不存在,则将“随申办”提供的用户基础信息添加到人员信息库中,并为其分配校内ID,成为人员库中的“校外人员”。

· 自动获取疫情防控信息。通过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提供的“随申码健康状态接口”“核酸检测接口”服务,实时自动获取校外访客随申码状态及近期核酸检测结果信息。为了提高接口的可靠性、安全性,采用Node.js对接口进行二次封装。

图片

图2 用户、网上办事中心、随申办

三者间接口请求过程时序图

场景二:“随申码”校内通行

1.应用场景

为了实现校园一卡通业务“去卡化”,部分高校引入“一码通”作为校内通行凭证,实现校内消费和各类身份认证。但“一码通”建设和维护都需要成本。

为了探索学校自有设施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模式,海大将上海市“随申码”引入校园生活,通过“随申码”实现师生的校内餐饮消费、班车乘坐、图书借阅等,打造“一码通校”新模式,如图3所示。

图片

图3 “随申码”校内多场景应用

2.方案实现

通过“随申码”背后隐含的用户信息,来实现人员身份的认证与鉴权,进而实现“一码通校”。

学校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对接,用户扫描“随申码”后,校内系统通过API向市大数据中心发起获取用户信息请求,并将接口返回的脱敏身份信息与学校人员信息库匹配,定位到扫码人员,校一卡通系统、图书借阅系统借此识别人员并进行实时自动绑定,从而实现系统内的账户扣费、借阅信息录入。随申码应用场景时序图如图4所示。

图片

图4“随申码”实现“一码通校”

应用场景时序图(点击放大查看)

实践成效

上述两个场景充分挖掘了基于“随申办”和“随申码”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实现了高校“一网通办”与社会数据的深度融合。通过市大数据中心提供的人员基础信息、随申码信息、核酸检测结果信息等社会数据,打造了校内外数据互联互通的数字化转型应用。

“校外人员入校申请”流程上线以来,两周时间内业务办理量超过200人次,信息填报的准确性增强,业务办理效率提升,数据实现共享利用,减少了手动录入造成的错填、漏填,实践了学校服务走向社会的新应用模式。

“随申码”引入校园后,在餐饮消费和班车乘坐场景日均使用近千次,在图书借阅场景发挥“随申码·师生”的身份识别功能,减弱了师生附属信息化标识,使得师生无缝对接校内外生活。

展望

以人为本,转变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深与社会的融合,打破校内外空间隔阂,使得信息化服务不再局限于高校内部,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是各大高校都应探索的方向。

学校将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资源整合,打破信息壁垒,赋能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助力学校数字化转型。同时,学校将充分依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的有利条件,打造以基础数据为支撑的“免申即享”服务体系,真正发挥数据价值。

Copyright © 2017-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邮编:430204